手机号码:15920139670

 

座       机:   020-31605853

飞腾2000工控机硬件定制项目要求

1                      主要技术指标

1.1                      性能参数与偏差要求

1.1.1                      典型目标特性

1.1.2                      性能参数及要求

1.1.3                      硬件指标

总体要求:硬件配置尽量好

a)                      CPU:飞腾FT-2000,主频尽量高;

b)                      操作系统:银河麒麟4.0.2;

c)                      显卡:尽量好,显存≥2G

d)                      显卡驱动:OpenGL ES 3.1及以上,Mesa 18.0.1及以上;

e)                      网卡:两个千兆网卡;

f)                      硬盘:≥500G,电子盘;

g)                      内存:≥32;

h)                      温度:运行时(-40~60),存储温度(不开机)(-50~70);

i)                      机箱:尽量小型化(通用工控机大小);

j)                      供电:220V

k)                      行插接口;

l)                      满足电磁兼容要求;

m)                      满足军检要求;

n)                      室外使用。

 

1.2                      贮存要求

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在野外或标准野战库房贮存条件下,装备功能和性能应能满足使用要求。

1.3                      可靠性要求

1.3.1                      要求

根据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要求,开展可靠性设计、分析与试验工作。

1.3.2                      定量要求

信号模拟器满足如下要求: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小于600h;

平均严重故障间隔时间(MTBCF):不小于2000h;

在正常的使用和维护条件下,使用期限:不小于15年。

1.3.3                      定性要求

开展简化设计、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电路和软件的可靠性设计、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环境防护设计、热设计等;

开展人-机-环境工程设计,提高操作效率和正确性,杜绝因人为失误而引发故障或事故;

尽量采用成熟技术和工艺,优先选用经过使用验证的设计方案;

考虑功能测试、包装、装卸、运输、贮存和维修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

1.3.4                      工作要求

建立可靠性模型,进行可靠性预计、分配与分析;

依据GJB/Z 1391-2006《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对产品开展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提出可靠性关键项目清单、不可检测故障模式清单;

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影响系统安全等的故障模式进行故障树分析(FTA);

制定和贯彻产品可靠性设计准则,开展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并进行可靠性设计准则符合性检查;

分析确定使用期限的短板或薄弱环节,从设计工艺和使用维护等方面提出确保使用期限指标要求的措施和方案;

依据附录A《环境应力筛选试验要求》,开展各级产品的环境应力筛选试验,并按规定完成装备系统的电老炼试验。

1.4                      维修性要求

1.4.1                      总要求

根据GJB368B-2009《装备维修性工作通用要求》,开展维修性设计与分析、试验与评价等工作。

1.4.2                      定量要求

现场平均修复时间(MTTR):规定值为25min;

1.4.3                      定性要求

采用部队级、基地级两级维修体制,基地级维修在军内修理厂或承制厂,按照维修体制进行维修性设计,并与各级的工作内容相协调;

开展简化设计以及标准化、模块(件)化、互换性、可达性与抢修性、防差错及识别标志等维修性设计;

维修装备拆装方便,可达性好,降低对维修人员、设备的要求,延长检测周期,维修体制要按照装备体制改革要求;

应尽量采用专舱、专柜等模块化、单元化布局和有序排列,以避免维修中交叉作业;

减少维修内容、降低维修技能,并保证维修安全及符合维修的人素工程;

开展可修复性和维修经济性设计,贵重件(模块)应设计为可修复件。

1.4.4                      工作要求

建立维修性模型,进行维修性预计、分配与分析,维修性预计、分配与分析应细化到所有LRU;

开展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损坏模式及影响分析工作,分析确定基本维修措施和抢修措施,形成产品维修性和抢修性设计要求,并与产品性能设计同步开展;

制定和贯彻产品维修性设计准则,开展产品的维修性设计,并进行维修性设计准则符合性检查;

结合研制过程相关试验开展维修性核查,找出设计缺陷,采取纠正措施,并分析评价产品是否满足维修性要求。

1.5                      测试性要求

1.5.1                      总要求

根据GJB2547A-2012《装备测试性工作通用要求》要求,开展测试性设计与分析、试验与评价等工作。

1.5.2                      定量要求

部队级通过机内测试设备(BITE)将故障隔离到现场可更换单元,测试性定量要求如下:

电子设备性能参数测试覆盖率:不小于0.85;

关键参数测试覆盖率(成败型):1;

故障检测率:规定值为0.95;

故障隔离率:模糊度L=1时,规定值为0.9;模糊度L≤3时,规定值为0.95;

故障虚警率:不大于0.05。

1.5.3                      定性要求

按照部队级和基地级两级维修体制进行测试性设计,并与各级测试工作相协调;

装备测试应能覆盖其所有影响机动、值班、训练和作战任务的功能和主要故障模式;

测试项目应简洁化、综合化,测试方式应自动化、信息化,测试设备应小型化、野战化;

对于测试项目不能完全覆盖使用状态的产品,应从可靠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设计,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装备应合理划分功能与结构,优化设置测试点,满足测试可控性、测试可观测性、兼容性等要求。

1.5.4                      工作要求

建立测试性模型,进行测试性预计、分配与分析;

结合产品FMECA开展测试性分析,确定产品性能参数和关键参数清单,分析每项参数的测试时机与方法;

制定测试维护方案,开展装备的固有测试性设计和诊断设计,实现对装备进行实时或周期状态监测和报告的能力以及运用BITE进行全面功能检查、精准故障检测和隔离的能力

开展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功能需求分析,确定PHM系统功能架构和设计方案,设计和研制PHM系统;具备状态监测、性能监控、故障诊断、健康评估和典型关键组合(设备)的初步故障预测等功能,能够向上级上报装备及功能组合的健康状态和关键参数信息;

制定和贯彻产品测试性设计准则,开展产品的测试性设计,并进行测试性设计准则符合性检查;

结合研制过程相关试验开展测试性核查,找出设计缺陷,采取纠正措施,并分析评价产品是否满足测试性要求。

1.6                      保障性要求

1.6.1                      总要求

根据GJB3872-19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要求,开展保障性设计与分析、保障资源规划及保障性试验与评价等工作。

1.6.2                      定量要求

装备应当预留接口,并符合标准测试测量和校准端口规范要求,应在部队级进行标校检测,标校检测周期不低于1a。

1.6.3                      定性要求

按照部队级、基地级两级维修体制,采取定期维护和视情维修相结合的预防性维修策略,并具有装备值班、待机过程中的伴随维修保障能力;

装备应具有自校准,自标定功能,简化使用操作,减少维修维护项目与频次,尽量降低对使用与维修保障的要求;

应减少保障资源的品种、规格,保障资源应满足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三化”和标准化要求,尽量采用通用、标准和现有的保障资源;

在装备定型时一并提交审定并随装交付相关保障资源,满足部队训练保障要求。

1.6.4                      工作要求

开展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设计,确定装备使用与维修保障工作项目和操作流程;

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RCMA)、损坏模式及影响分析(DMEA)、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O&MTA)、修理级别分析(LORA),结合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工作,分析确定修复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抢修工作项目和要求;

开展抢修性、生存性、模块化、可搬运和人-机-环境工程等保障特性设计;

规划分析人力人员,备件消耗品,保障设备,训练和训练保障,技术资料,计算机资源保障,保障设施,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所需的保障资源需求与配置建议,并同步研制相关保障资源;

制作交付交互式电子手册IETM,对各设备、现场可更换单元及其备件,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编码;

制定和贯彻产品保障性设计准则,开展产品的保障性设计,并进行保障性设计准则符合性检查;

结合装备寿命剖面和任务剖面,分析使用与维修保障任务场景,制定使用保障方案、维修方案和保障资源配置方案,编制装备综合保障方案和综合保障建议书;

结合研制过程相关试验,针对装备保障特性和保障资源开展试验与评价,评价装备自身的易保障性、保障资源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装备与保障系统之间的匹配性。

1.7                      安全性要求

1.7.1                      总要求

根据GJB900A-2012《装备安全性工作通用要求》要求,开展安全性设计、分析、试验与评价工作。

1.7.2                      定性要求

依据GJB900A-2012《装备安全性工作通用要求》、GJB/Z94-1997《军用电气系统安全设计手册》、GJB/Z99-1997《系统安全工程手册》,面向装备全寿命周期内所有事件,对其中涉及光学类、动力类、机械类、温度类、电气类、压力类、电磁类、环境类和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危险进行识别、消除或控制;

在装备贮存、转载、运输、检查、测试、分解、装配、维修及作战准备过程中,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应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计算机软件必须进行安全性设计,当硬件出现故障或操作出现错误时,软件应具备容错能力和对信息的保护能力;

车辆安全性符合GJB1473-1992《军用汽车安全性要求》。

1.7.3                      工作要求

开展系统危险分析、使用与保障危险分析,识别、评价和消除或控制可能存在的危险,提出安全性管理和控制措施;

制定和贯彻产品安全性设计准则,开展产品的安全性设计,并进行安全性设计准则符合性检查;

结合研制过程开展安全性关键硬件、软件和规程的试验验证,试验可单独安排或与总装调试、功能性能试验结合进行;

开展安全性评价,综合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措施和试验验证结果,给出安全性要求的满足情况。

1.8                      电磁兼容性要求

1.8.1                      总要求

根据GJB1389A-2005《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JB151B-2013《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要求,开展电磁兼容性设计、分析与试验等工作,确保电磁兼容性满足要求。

1.8.2                      定量要求

处于各种典型工作状态下的作战装备,均应满足下述电磁兼容性指标:

射频电磁环境指标:在表1规定的装备电磁环境条件作用下,作战装备整车应能正常工作;

a)                      1外部射频电磁环境条件

频 率 范 围

作战装备

10kHz~2MHz

25V/m

2MHz~40GHz

50V/m

安全裕度:设备之间的互连电缆传导干扰安全裕度不低于6dB;装备在10kHz~18GHz内的电场辐射干扰安全裕度不低于6dB;

静电放电敏感度指标:在8kV接触放电和15kV空气放电的静电干扰作用下,装备能安全、正常工作;

设备和组合级产品应满足GJB151B-2013《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中的相关要求,限值按照陆军地面设备的规定。

1.8.3                      定性要求

装备电磁兼容性应按照GJB151B-2013《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和GJB1389A-2005《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的规定执行;

各单元设备之间应能兼容工作,在工业、电视、通讯造成的电磁干扰环境中应能正常工作;

装备承受雷电环境后,能正常工作;

与其他装备靠近部署时应能兼容工作。

1.8.4                      工作要求

规范开展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提高产品电磁兼容性;

单元设备应按GJB 151B-2013《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开展电磁兼容性试验。

1.9                      环境适应性要求

1.9.1                      总要求

根据GJB4239-2001《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要求,针对装备寿命剖面和任务剖面,开展环境适应性分析与设计、试验与评价工作。

1.9.2                      定量要求

a)                      低气压

工作条件:60.1kPa(对应海拔高度4000m);

b)                      温度

工作条件:-40~+65(含太阳辐射);

承受条件:-50~+70(含太阳辐射);

c)                      湿热

山区型装备工作条件:相对湿度98%(温度+25);

承受条件:相对湿度95%(温度+40)。

d)                      霉菌

山区型装备具有防霉菌生长的能力,长霉等级不大于2 级。应通过GJB150.10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第10部分:霉菌试验》规定的霉菌试验。菌种为黄曲霉、杂色曲霉、绳状青霉、球毛壳霉和黑曲霉等。

e)                      盐雾

山区型装备具有防盐雾腐蚀的能力。应通过GJB150.11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第11部分:盐雾试验》规定的盐雾试验。

f)                      淋雨

工作条件:在大雨(8mm/h~15mm/h)条件下能正常工作(其中,雷达可工作,允许性能下降);

承受条件:降雨速率6mm/min;

g)                      太阳辐射

工作与承受条件:太阳辐射强度1120W/m2,连续照射4h;

防雷要求

采取防雷措施,满足GJB5080-2004《军用通信设施协电防护设计与使用要求中的二级防雷要求。

h)                      砂尘

装备能在砂尘天气下正常工作,允许性能下降,相关设备(试件)在经受GJB150.12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第12部分:砂尘试验》规定的砂尘试验后,无阻塞、卡滞、磨蚀、渗透和防护层受损等现象,其中,砂:1.1g/m3±0.3g/m3,风速18m/s;尘:10.6g/m3±7g/m3,风速8.9m/s;

i)                      

能适应风环境的影响

工作条件:稳定风速21m/s;

承受条件:稳定风速35m/s

j)                      

在积雪厚度不大于200mm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车辆能行驶,外露设备顶部不应出现塌陷或变形;

k)                      公路运输

装备应能承受3000km的高速公路卡车运输振动条件和500km的外场运输振动条件;

l)                      铁路运输

应能承受铁路运输,运输里程不限;

m)                      水运

应能承受水路运输,运输里程不限。

1.9.3                      定性要求

采用成熟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设计应留有适当裕度(耐环境余量);

应采取防止瞬态过应力作用的措施,选用耐环境能力强的零部件、元器件和材料,采用改善环境和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

开展低气压适应性设计、高低温适应性设计、抗力学环境设计、三防设计、防风设计、太阳辐射防护设计和防砂尘设计等环境防护设计。

1.9.4                      工作要求

按照规定的环境条件,开展使用环境分析(含微环境);

开展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并开展设计准则符合性检查;

产品交付前应完成并通过环境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见附录B;

结合环境试验、环境适应性设计分析(含仿真)情况,对产品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行评价。

1.10                      质量保证及标准化要求

1.10.1                      设计质量控制

按照GJB 1310A-2004《设计评审》的要求实行分级、分阶段的设计评审。未经评审通过的项目不得转入下一研制阶段。评审应由任务书提出单位及相关专家人员参加。按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的要求进行技术状态控制,对已确定的技术状态,承制方在有技术状态变更时要及时通知任务提出方,严格执行产品技术状态更改论证和审批制度。型号产品技术状态I、II类更改申请必须报总体及副总师以上技术负责人审查,应经型号总师审批。

1.10.2                      生产质量控制

GJB190《特性分类》的要求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编写特性分析报告并经质量会签。按照GJB909A-2005《关键件和重要件的质量控制》进行关键工序、关重件管理,针对关键工序、关重件控制措施应制定专项管理计划并落实,关键工序、关重件清单必须经任务书提出方确认及会签,承制方应邀请任务提出方参加关键工序的检验或通报情况。

研制及生产过程中重要、批次性问题要及时上报。出现的质量问题,按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归零。

严格控制原材料、元器件、外购(协)件的产品质量,所购器材均需有产品证明书或合格证,进厂入库必须进行复验,严格库房收、发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应有工艺文件,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设计、工艺文件规定。

1.10.3                      试验质量控制

承制单位应按GJB1452A-2004《大型试验质量管理要求》要求制定试验大纲,并按规定进行评审和会签。试验大纲需经总体单位同意。应组织进行试验准备检查,必要时,承制单位应组织对试验准备情况进行评审。

应按试验大纲和程序组织实施试验,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对关键岗位实行“双岗制”。

试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技术状态,对参试产品、软件产品、试验大纲、程序等的更改应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应按规定建立和保存试验记录。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对试验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应严格按照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开展归零工作。及时整理试验数据和试验记录,保证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10.4                      验收质量控制

承制方对外协产品的转包(供方的二次外协)必须加严控制,二次外协单位的确定必须经过考察,二次外协合同中质量、验收条款必须明确,关键件、重要件的二次外协任务应向任务提出方备案;严格限制外协产品的多次外协。

承制方应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定期向任务提出方提供外协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质量信息,积极配合任务提出方的质量复查、专项检查、二方审核等工作。

产品交付前,应完成质量评审,未经质量评审的产品不得交付。产品质量评审依据GJB907A-2006《产品质量评审》执行。产品交付时,承制方提供检验数据、试验数据、过程控制记录、元器件相关证明、对其分供方产品进行测试的项目及测试结果等以供检查。

1.10.5                      元器件保证要求

根据国家对型号产品自主可控的要求,优先选用国产元器件,原则上不选或少选进口元器件。若必须选用进口元器件时,设计师应在技术设计报告或元器件选用报告中分析不选用国产元器件的具体原因,并对进口元器件的可获得性、质量情况、历史应用情况等进行说明。

优先在《二院元器件选用目录》中选用元器件,若元器件不在二院选用名录内,可按承制单位元器件选用目录选用,设计师应在元器件选用报告中说明,并对该器件质量情况、历史应用情况等进行说明。超范围选取应办理审批手续。承制单位按照要求技术设计评审前开展元器件选用评审,禁止选用禁用元器件。

为确保装机元器件的质量,根据不同元器件质量等级情况制定相应的元器件质量保证措施,各产品元器件质量保证措施应经过任务提出方确认。产品装机电子元器件须在有效使用期(贮存期)内使用,使用期间划线规定按 QJ2227A执行,元器件超过有效贮存期应由元器件质量保证机构对其进行超期复验。元器件的超期复验按照 QJ2227A要求执行,复验合格后方可继续装机使用。

对于已经交付用户的成熟产品,报二院两总系统同意后,可按原标准或相关要求执行。

1.10.6                      “三化”设计要求

通用化要求

应尽量通用或借用同系列或其他型号成熟产品和技术,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通用或借用其他型号的产品,不得重新申请产品代号,不得重新出图;

新增或改进设计的产品应充分考虑其设计功能和结构上的可继承性、互换性和维修性,提高产品的通用化程度;

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典型结构与典型线路,压缩标准件、电子元器件、原材料选用的品种规格。

系列化要求

新增或改进设计的产品应考虑与同系列其他型号产品进行系列化设计,并在设计中应积极贯彻GB/T 321-2005、GB/T 2822-2005、GB/T 1800.3-1998等标准,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非标准尺寸和公差;

在各类产品的研制中,贯彻同类通用产品规范和有关产品的系列型谱标准;

进行组件、部件和主参数设计时,应首先查阅有关的系列化标准,优先选择符合系列化标准的型号,减少系列外品种。

组合化(模块化)要求

具有同样功能的模块,应按模块化要求进行统一设计;

具有独立功能的单元,尽可能地进行功能分解,进行组合化设计。

1.10.7                      标准化要求

按《XXXXXXXXXXX系统标准化大纲》执行,具体要求如下:

产品统一化设计要求

安全保密防护设备、通信设备、防雷类产品、伪装类产品、供配电系统等选型和设计按总体下发的相关产品技术要求或统一要求执行。

技术文件编制要求

设计文件、研试文件的格式、编号、签署、更改办法、内容编制等按研制单位本行业相关标准执行,但签署的要求不得低于相关航天标准的规定;软件文档按GJB 438B-2009《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求》执行。

1.10.8                      产品铭牌要求

XXXXXXXXXXX系统产品铭牌要求如下:

组合及以上产品应有产品铭牌。产品铭牌的形式、外形尺寸、技术要求、制作方法、安装方式、试验方法、验收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要求等执行Q/WE 824-2018《二院型号产品铭牌》附录A;

同类产品的产品铭牌安装位置应统一;

外购的货架产品铭牌按产品出厂标识,不再另行规定。

1.11                      实验项目要求

XXXX装备各单元生产研制后需要完成的试验项目有:

XXXX装备各单元环境应力筛选试验;

XXXX装备各单元环境试验:含高低温工作、承受,湿热,振动(盐雾、霉菌可采信样件试验结果);

XXXX装备各单元电磁兼容性试验;

XXXX装备各单元间联调对接试验;

XXXX装备与上级指控接口对接试验;

XXXX装备参加全系统阵地部署试验。

1.12                      标志和包装要求

1.12.1                      一般要求

在产品验收时应有完整的产品标识,包括产品名称、代号,出厂编号等信息。

1.12.2                      产品名称、产品代号

产品应有产品名称与产品代号,且产品代号应唯一,产品名称与产品代号按《XXXXXXXXXXX系统产品名称、产品代号的编制规定》要求中有关规定执行。

1.12.3                      产品编号

产品应有产品编号。产品编号应准确标注在产品证明书、产品履历书和产品铭牌等中。产品出厂编号一般由年代号、批次号、顺序号组成。具体表示方法如下:

××

 

××

 

×××

 

 

 

 

 

 

 

 

 

 

顺序号

 

 

 

 

 

 

 

 

 

 

 

 

 

 

 

 

 

 

批次号

 

 

 

 

 

 

 

 

 

 

 

 

 

 

 

 

 

 

年代号

 

 

 

 

 

 

 

 

 

其中:“年代号”用该批产品总装开始年代的后两位数字表示,如:2018年开始产品总装,则年代号为“18”。如果同一批产品跨年度组装生产时,则该批产品的年代号应以第一套产品组装的年代号为准。

“批次号”用以区分同一产品的不同批次,用两位数字表示,在研制阶段按批次顺序号进行排列,如:01、02、......。转批产品要办理相应的转批单。

“顺序号”用三位数字表示,每一批从001开始顺序递增。

示例:2018年第二批产品中的第5个产品的产品编号应为1802005。

“年代号”和“批次号”由相关单位的科研生产部门或计划调度部门明确下发。

1.12.4                      电缆标识及编号

产品的电缆编号应标识在电缆易识别处,在电缆两端连接器的附近应有接向产品的产品代号(或项目代号)和连接器的项目代号。线缆上的连接器与其匹配的装置上的连接器项目代号应一致。

1.12.5                      产品包装要求

产品包装要求按 GJB1181-1991《军用装备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通用大纲》执行。

产品包装应牢固、防雨防潮、起吊方便,在包装箱外注明产品代号、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及防雨、防潮、防压标识,包装箱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包装箱涂覆要求参照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执行。产品应承受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运及空运。根据产品类型和特点,提出对包装、贮运的详细要求。